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毛脚媳妇

  【本报专稿】深秋的江南小城绍兴,晚间寒意渐浓,但市文化中心剧场内却暖意融融,掌声如潮。作为本地“非遗传承周”的重头戏,全新改编的越剧《毛脚媳妇》在此间成功首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与主创人员热烈交流。这部植根于传统、又焕发着新意的作品,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回响。

  《毛脚媳妇》并非一个新创的剧名,它在越剧的传统戏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因其轻松诙谐的喜剧风格和贴近生活的市井题材而深受戏迷喜爱。传统的版本多围绕着新上门儿媳在婆家因不谙世事而闹出的一系列笑话展开,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场。而此次的改编版本,在保留核心喜剧框架与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了大胆而细腻的再创作。

  “我们不想只重复一个‘丑媳妇见公婆’的滑稽故事,”本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陈女士在排练间隙接受采访时谈道,“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的婚恋观、家庭观,以及与社会互动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老故事,去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两代人之间如何通过理解与包容,实现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新版剧本中的“毛脚媳妇”林晓莉,不再是那个单纯因“毛手毛脚”而闯祸的喜剧符号,她被赋予了更多当代青年的特质:她真诚而略带莽撞,独立且富有主见,她的“闯祸”背后,往往是对旧有家庭习惯善意而不失原则的挑战。而未来的公公婆婆,形象也更加丰满立体,从最初的疑虑、不适应,到最终被儿媳的真诚与智慧所打动,完成了一次温暖的转变。

  舞台呈现上,该剧也力求新意。舞台美术设计巧妙融入了水墨江南的元素,粉墙黛瓦的意象通过现代光影技术若隐若现,既写意又时尚。音乐编排在坚守越剧传统唱腔韵味的同时,适当加入了现代配乐手法,使得旋律更加丰满,情感渲染力更强。演员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饰演“毛脚媳妇”的林薇是近年来越剧界崛起的青年领军人物,她嗓音清亮甜润,表演生动自然,将角色的俏皮、尴尬、委屈与坚持演绎得层次分明,极具感染力。饰演婆婆的著名老旦演员王慧芳,则以其沉稳老到的演技,精准刻画了一位表面严厉、内心慈爱的母亲形象,与林薇的对手戏火花四溅,笑料百出又温情脉脉。

  演出中,剧场内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许多经典桥段,如儿媳初次上门错认长辈、厨房帮忙却帮倒忙等,经过新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有的喜剧效果,又赋予了更合乎逻辑的行为动机和更积极的情感导向。尤其一幕,儿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巧妙化解了公公遭遇的一个现实难题,不仅赢得了剧中家人的刮目相看,也赢得了台下观众由衷的赞叹。来自越城区的老戏迷张先生看完演出后感慨:“和我几十年前看的老版本很不一样了。笑还是那样笑,但笑过之后,心里觉得更暖,更舒服,觉得戏里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绍兴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李研究员认为,新版《毛脚媳妇》的成功,在于它出色地完成了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没有抛弃传统的精华,而是巧妙地注入了时代的精神。它让老戏迷感到亲切,也让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够轻松代入并产生共鸣。这种‘接地气、有朝气、聚人气’的探索,对于地方戏曲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诚然,如何让深厚的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绍兴越剧团的新版《毛脚媳妇》无疑提供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它用艺术的匠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让古老的艺术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契合当下人们心灵需求的新花。大幕落下,曲终人未散,关于生活、关于家庭、关于爱与理解的思考,正随着观众们的脚步,从剧场蔓延至这座城市的夜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