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洛夫托斯体育场,七万五千名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一道黑白相间的弧线划破天际。2010年7月11日,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世界杯决赛,最终以西班牙队的胜利告终。然而,对于东道主南非而言,真正的胜利早已在另一个更广阔的赛场上提前锁定——这个国家以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事,向世界宣告了团结与复兴的可能。而回望十六年前,当纳尔逊·曼德拉走进绿点监狱的牢房,与一名叫做弗朗索瓦·皮纳尔的年轻人并肩站立时,一颗关于和解与重生的种子便已悄然种下。这段传奇,正被记录在电影《成事在人》中,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面映照国家命运的镜子。
电影《成事在人》将镜头对准了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前后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彼时的南非刚刚走出种族隔离的阴影,脆弱得像初春的薄冰。仇恨仍在街头巷尾隐隐作痛,黑人与白人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曼德拉以其非凡的政治远见意识到,若要真正实现“彩虹之国”的梦想,仅靠政治协议远远不够,必须找到一个能凝聚全民情感的象征。他选择了跳羚队——这支曾经代表白人至上主义的橄榄球队,这支在黑人社区中曾被憎称为“白人的球队”的队伍。
影片中有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曼德拉走进跳羚队的训练场,与球队队长弗朗索瓦·皮纳尔握手交谈。扮演曼德拉的摩根·弗里曼用沉静而有力的眼神,传递出这位领袖内心的坚定与包容。而马特·达蒙所饰演的皮纳尔,则从最初的疑虑、戒备,逐渐转变为理解、敬重,最终成为曼德拉理念最坚定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这一转变不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国家转型的微观缩影。
《成事在人》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未将曼德拉神化,而是细腻刻画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战略智慧与作为人的情感温度。影片中,曼德拉的安保团队对他接近白人运动员深感忧虑,他的女儿则指责他“为何拥抱压迫我们的人”。面对这些声音,曼德拉的回答是:“若不能原谅,我们与过去何异?复仇只会循环痛苦,而宽容才能开辟未来。”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
电影同样用大量篇幅描绘了体育如何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跳羚队最初前往偏远乡镇进行推广活动时,遭遇的是黑人孩子们冷漠甚至敌意的目光。但随着皮纳尔和他的队友们一次次俯身耐心教导,一次次将橄榄球递到那些黝黑的小手中,隔阂开始冰消雪融。体育场不再只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了仪式性的场所——当跳羚队一路披荆斩棘闯入决赛,当曼德拉身着跳羚队6号球衣(皮纳尔的号码)走入球场,整个南非,无论黑人白人,都在那一刻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继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那件球衣,不再代表肤色与阶级,而成为一个重新定义的国家的统一制服。
“他为我们做了一切,而我们能为他做的,就是赢得这场比赛。”决赛前夜,皮纳尔在更衣室对队员说的这段话,成为了电影的高潮,也是历史的注脚。最终,跳羚队如愿夺冠,曼德拉将奖杯递到皮纳尔手中,两人双手紧握的画面,通过电视信号传遍世界,成为九十年代最具有震撼力的政治意象之一。
跳出电影本身,真实历史中的“曼德拉效应”仍在持续发酵。2010年南非世界杯从申办成功到顺利举办,正是跳羚队故事的精神延续。这个曾被认为没有能力举办大型赛事的国家,用满腔热情和精密组织赢得了全球赞誉,进一步巩固了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国家认同。正如一位南非评论家所说:“1995年我们学会了团结,2010年我们学会了自信。”
《成事在人》不仅是一部关于领袖魅力或体育胜利的电影,它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依靠某个人单枪匹马实现的,而是始于一个人的远见,成于无数人的信任与行动。它讲述的是选择理解而非仇恨、选择对话而非对抗的勇气。在当下这个仍然充满分裂与对立的时代,这部电影如同一盏不灭的灯,提醒着人们:历史的道路固然曲折,但人类的善意与理性,终能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走向共同的光明。
今天,当人们再次重温这部电影,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南非的往事,更是一种普世的希望——无论现实多么艰难,成事终在人为。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9 10:24:0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928.html
上一篇
我是杀手女仆
下一篇
检察方的罪人(普通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