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洞庭湖畔,暮色中的湖面泛着细碎的金光,远处归航的渔舟在水天一色中缓缓移动。64岁的老渔民李建国坐在自家小院的竹椅上,手中捧着一本略显陈旧的节目册,封面上“洞庭情缘”四个字仿佛被夕阳浸染得愈发厚重。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翻开它,但每一次,眼角仍会微微湿润。
就在上周末,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洞庭情缘》在岳阳市洞庭湖畔完成了它的第十季首演。这部以洞庭湖千年人文为脉络、以湖湘百姓生活为底色的作品,自2013年首演以来,已演出超过四百场,观众累计达六十万人次。而这一次,它带着全新的光影技术与重新打磨的叙事,再次叩响了无数人的心门。
演出在日落后正式开始。三百余名演员乘着特制的浮台从芦苇荡中缓缓驶出,背景是天然开阔的湖面与远处朦胧的君山。开场《渔舟唱晚》段落中,年轻舞者以肢体语言再现渔民撒网、收缆、搏击风浪的场景,投影技术将水纹与霞光投映在整个自然天幕之上,令人恍如置身湖心。“我好像看见了我爷爷,”李建国低声说,“他们那一辈人,就是这样活过来的。”
《洞庭情缘》全剧分为“水·生”“苇·忆”“帆·远”三大篇章,依托洞庭湖特有的渔歌、龙舟、采菱等民俗元素,融合现代舞蹈、全息投影与现场音乐,讲述了一个跨越三代人的家族故事。其中“祈雨祭”一节重现了湖区古老的民间仪式,32名鼓手赤膊击鼓,诵唱声穿透湖面,不少老年观众悄悄拭泪。
制作人陈渝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创作团队曾用两年时间走访沿湖村镇,收集了大量口述历史与民歌素材。“我们不想做一台只给游客看的秀,”她说,“《洞庭情缘》的初衷,是让每一个在洞庭湖边长大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演出中段,当背景音响起熟悉的洞庭渔歌调子,观众席中传来轻轻的跟唱。75岁的刘奶奶是和老姐妹们一起从华容县赶来的,“我小时候我娘就是这样摇橹、这样唱歌的,”她哽咽着说,“这戏里演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除了情感共鸣,《洞庭情缘》也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本季新增了水面悬浮投影系统,使演员仿佛行走于湖水之上;音响方面采用定向传声技术,既保证效果又不扰湖区生态。总导演赵明表示:“所有的技术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服务情感。洞庭湖的美,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文化与人情之美。”
演出尾声,一轮明月升至湖面上空,演员们手持荷灯缓缓放入水中,点点光芒汇成一道流动的星河。此时,现场观众与演员齐声合唱起改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的主题曲,声浪越过水面,惊起数只夜宿的候鸟。
“洞庭湖不只是一片水,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存在,”赵明说,“我们想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记住这片湖所承载的欢笑、泪水和希望。”
夜色渐深,演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幕。李建国起身走向湖岸,远处仍有渔火闪烁。他说明年还要再来,“每次看,都会想起不同的事。洞庭湖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
据了解,《洞庭情缘》本季演出将持续至明年一月。而洞庭湖的波涛,仍将千年如一日地拍打着堤岸,继续诉说那些属于平凡人的、永不落幕的情缘。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7 11:03:2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