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沿海出发

  【本报专稿】夏末秋初的胶东半岛海风温润,一艘悬挂“鲁渔捕103”号牌的木质渔船正缓缓驶离石港码头。船头,六十岁的老船长刘卫东眯起眼睛望向远处海平线,他的儿子刘振——一位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正低头调试着架在船舷的摄影设备。这幅看似寻常的渔家出海图景,背后是一个跨越代际的梦想与和解的故事,也是纪录片电影《沿海出发》最为动人的现实注脚。

  由青年导演张寒松执导的纪录片《沿海出发》,历时三年跟踪拍摄,于近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影片以山东沿海一个普通渔民家庭为核心,真实记录了传统渔业家庭在面对时代变迁、产业转型时的困惑、挣扎与抉择,更深刻勾勒了两代人在梦想与责任、出走与坚守之间的情感拉锯。这部电影没有炫技的镜头语言和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却凭借其真挚的情感与冷静的观察,在多个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引发关注,被评论界誉为“一部关于中国家庭与海洋的深情寓言”。

  影片的叙事主线围绕刘家父子展开。父亲刘卫东是一位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海狼”,他坚信海洋是家族的根脉与宿命,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守护那条为之倾注一生的渔船。而在城市读过大学、见过外面世界的儿子刘振,却怀揣着一个与风浪无关的梦想——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用镜头记录下故乡正在消逝的渔村文化。父亲眼中的“不务正业”与儿子心中的“文化记录”,构成了影片最初也是最核心的张力。

  导演张寒松的镜头极其克制,他更像一个沉默的家庭成员,静静地观察着这个家庭的日常。镜头里,有清晨码头鱼市喧闹的叫卖声,有母亲在灶台边蒸煮着刚捕捞上岸的海鲜,有夜晚一家三口围坐看电视时略显尴尬的沉默,更有父子间因未来选择而爆发的、夹杂着浓重方言的激烈争吵。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被精心编织在一起,汇聚成一股真实而汹涌的情感流,冲击着观众的心扉。影片最富感染力的部分,在于它并未简单地将冲突定义为新旧对立。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父亲坚硬外表下的柔软:他会在深夜默默检查儿子的摄像机是否受潮,会在酒后喃喃说起当年未能实现的读书梦,会在最终决定卖掉渔船支持儿子时,独自一人在船上坐了很久。同样,儿子也并非一味地反抗,他对海洋与渔业的复杂情感,既有疏离,也有深植于血脉的眷恋。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彻底祛除了可能存在的说教味,使得最后的和解显得水到渠成、感人至深。

  《沿海出发》的另一个主角,是海洋本身。影片用大量空镜呈现了胶东半岛海域的四季变幻:春日雾锁海面,夏日碧波万顷,秋日惊涛骇浪,冬日肃穆苍茫。海洋不仅是谋生的战场,更是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影片通过刘家的故事,折射的是中国沿海地区无数传统渔业家庭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环保政策的收紧、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在推动着延续千年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刘家最终的选择——卖掉渔船,支持儿子用新的方式去记录和传承海洋文化,暗示了一种可能的出路:坚守的形式可以改变,但人与海洋的情感联结,以及家族内部的信任与支持,才是真正需要守护的核心。

  该片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4K超高清技术,海浪的波纹、船木的纹理、人物脸部的细微表情都得以极致呈现,赋予了纪录片一种油画般的质感与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而其原汁原味的胶东方言对白,不仅保留了地域文化的本色,也更增添了影片的真实力量。

  《沿海出发》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地域和行业的局限,触及了关于家庭、梦想、传统与未来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命题。它是一部关于海洋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回家”的电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永远是我们可以“沿海出发”、驶向任何远方的最大底气。据悉,该片已入围多个国内外纪录片奖项,并将于下月起启动全国更多城市的巡回路演,届时主创人员将与观众进行更深度的交流。这部从真实海风中走来的作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共鸣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