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希望永不止息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深处,云雾常年环绕着海拔三千米的山脊。这里有一座仅有二十余名学生的村小,教室是十年前用夯土筑成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直到去年秋天,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萤火虫”助学计划悄然到来,为孩子们带来了图书、文具,以及一位坚持留下的支教老师。

  这位老师名叫李娟,今年二十八岁,来自江苏南京。她原本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却在一次公益旅行后决定留下。“不是因为我有多伟大,”她说,“而是因为孩子们的眼睛里有一种光,那是一种你无法转身离开的东西。”李娟口中的“光”,正是纪录片《希望永不止息》所试图捕捉的核心。

  这部由独立导演陈一鸣历时三年跟拍完成的纪录片,于近日在多个公益展映中悄然流传。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刻意煽情的配乐,它只是静静地记录着大凉山区几个村小的日常,记录着学生爬两个小时山路上学的清晨,记录着志愿者用背篓将书本运进村子的背影,也记录着那些原本可能被遗忘的朗朗书声。

  陈一鸣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想做一部‘卖惨’的片子。希望不是来自外界的怜悯,而是来自于人内心不肯熄灭的那团火。”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一个小女孩在灶台边写作业,火光映在她脸上,她抬起头说:“我想读大学,想看看山外面是什么样子。”那一刻,嘈杂的灶火声仿佛成了她话语的回响。

  事实上,“希望”这个词在偏远地区往往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具体实践。影片跟踪拍摄的“萤火虫计划”只是众多民间助学行动中的一个。这些组织通常规模不大,也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但它们以一种“蚂蚁搬家”式的坚持,一点点改变着教育的边界。

  例如影片中记录的“移动书屋”项目,志愿者每月利用摩托车将图书送往交通不便的教学点。一名叫阿合的本地青年参与了这项工作,他说:“我以前觉得读书没什么用,直到我去外面打工时发现自己连说明书都看不懂。”如今他每次送书都会多停留一会儿,给孩子们讲一段书里的故事。

  《希望永不止息》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困境。师资短缺、资金不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些挑战在影片中一一呈现。但令人触动的是,影片更侧重于捕捉人们如何应对这些困境。一位本地老教师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将一所原来只有一间土房的学校,变成了拥有三间砖混教室的完小;一位从深圳回来的年轻人用打工攒下的钱为村里通了第一条宽带,他说:“至少让孩子们知道世界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的传播本身也成了一种公益实践。所有展映收益都将用于为片中学校购置太阳能灯,让孩子们在天黑后也能继续读书。一位观众在映后留言中说:“它不是要你流泪,而是要你思考自己能为‘希望’做点什么。”

  影片最后,画面停留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孩子们背着书包向前走,镜头缓缓拉升,远处群山叠嶂,路仿佛没有尽头,但孩子们仍在走着。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示:“路再长,也在脚下;夜再深,也有星光。希望之所以永不止息,是因为总有人愿意把它一次次点燃。”

  这不是一部关于英雄的影片,而是关于普通人的坚持。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快速运转的时代,仍有这样一种缓慢而坚定的力量,在缝隙中扎根,在寂静中生长。而希望,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生不息。

上一篇
QQ女人心

下一篇
昨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