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内,灯光渐暗,银幕上最后一行字幕缓缓消失,观众席却无人离场。许鞍华导演的最新力作《明月几时有》刚刚结束首映,片刻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三分钟。这部以香港抗日斗争为背景的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被岁月尘封却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影片取材于1940年代香港沦陷期间的真实事件,通过小学教师方兰的视角,展现普通人在烽火岁月中的抉择与坚守。周迅饰演的方兰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战争的爆发让她毅然加入地下抵抗组织,在险境中传递情报、营救志士。片中有一幕令人动容:方兰在夜色中与母亲告别,母亲默默将一枚平安符塞进她的衣兜,月光洒在两人紧握的手上,没有慷慨激昂的台词,却道尽了乱世中最深沉的情感。
“我们不是在拍摄战争,而是在记录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许鞍华在映后交流中这样阐述创作理念。为还原历史细节,剧组耗时两年查阅档案,走访了十七位抗战亲历者及后人。美术指导赵海带领团队根据老照片重建了1940年代的港岛街景,从叮叮车的票券样式到茶餐厅的玻璃杯纹样都力求精确。更难得的是,影片采用粤语对白为主,演员们需用四十年代的粤语韵调讲话,为此所有主演都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语言特训。
周迅为塑造角色减重八公斤,在拍摄地下工作者挨饿的戏份时,她曾连续两天仅以清水维持体力。“每当觉得难以坚持时,我就想起采访过的那些老战士。他们当年忍受的不是两天的饥饿,而是四年的沦陷岁月。”饰演游击队长刘黑仔的彭于晏,则跟着退伍特种兵进行了高强度体能训练,所有高空攀爬、丛林潜伏镜头均亲自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暴力场面,而是用大量生活化场景展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方兰和同伴们在防空洞里教孩子们念诗,游击队员在战斗间隙分享家里寄来的月饼,这些温暖片段与紧张的地下工作形成张力,让英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历史顾问陈树芬教授指出:“抗战不仅是枪林弹雨,更是文化血脉的守护。影片中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古籍的情节,正是中华民族文脉不绝的生动体现。”
放映结束后,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擦拭着眼角。他正是片中营救文化人行动亲历者、98岁的梁老先生。“电影让我想起那些再也没能见到的战友,”老人声音哽咽,“但他们从未真正离开,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明月几时有》的出现,为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范式。没有宏大叙事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波澜,用平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完成对历史的致敬。正如著名影评人史航所言:“这部电影让我们看见,英雄原是凡人,而凡人之躯竟可比肩神明。”
据悉,该片已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将于下月起在全国公映。影院经理们表示,尽管暑期档竞争激烈,但他们相信这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能赢得观众认可。明月终会有,人间重晚晴。这段跨越七十多年的光影对话,正在唤醒一代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惜。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6 10:16:2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