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心田

  昨夜的一场细雨过后,北京东城区的胡同深处弥漫着槐花的清香。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二楼,一场关于乡土记忆的读书会正悄然进行。人们传阅着一本蓝色封面的新书——《心田》,不时能听到轻微的叹息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非虚构作品,正在成为今夏最打动人心的文学现象。

  《心田》的作者是82岁的人大退休教授李玉珍。这位满头银发的学者用三年时间,追溯了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的百年变迁。书中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通过41位普通农民的口述,编织出一幅关于土地、生计与情感的生存图景。出版三个月来,这本看似小众的乡土志出人意料地加印了七次,销量突破十万册。

  “我没想到年轻人会喜欢这本书。”李玉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上泛黄的老照片。“写作时我只是想记录下父辈们的记忆,那些在田埂上流传的故事,不应该随着城市化进程被遗忘。”

  读者的反馈却远远超出了作者的预期。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分享着阅读体验。“读完《心田》的那个深夜,我给老家打了电话,第一次听父亲讲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农耕往事。”来自湖南的读者陈先生在微博上这样写道。这条动态获得了三万多次点赞。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引发了跨代际的对话热潮。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社区书店,每周四晚上的“《心田》共读会”已经持续了两个月。组织者告诉记者,来参加活动的不仅有老年人,还有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开始主动询问祖辈的生活细节,这是很动人的现象。”

  社会学家王教授认为,《心田》的热度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人产生了文化根脉的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土地、与传统的关系。”他特别指出,书中记录的不仅是农耕技术、民俗节庆,更重要的是那些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关于劳动、家庭和社区的伦理。

  书中最打动人心的章节之一,记录了98岁的老农孙大爷的一天。老人凌晨四点起床,依然保持着七十多年的劳作习惯。尽管子女都在城里安家,他仍坚持守着祖传的果园。“土地不会骗人,”书中的这句话被很多读者标记出来,“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

  出版方透露,《心田》的读者群体跨越了不同职业和年龄。有大学生组团购买,作为暑期下乡实践的参考书;有城市规划师来信说,书中记载的传统村落布局给了他们设计灵感;甚至还有海外华人读者委托国内亲友代购,想要了解故土的变迁。

  在清华大学的一堂写作课上,教授特意选取了《心田》的片段作为范文。“李玉珍教授的文字有种沉静的力量,”这位教授说,“她不对苦难进行煽情渲染,也不对过去进行美化解读,只是平实地记录,反而更让人感动。”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心田》正在催生更多的文化实践。多个高校的社会学团队开始模仿书中方法,开展“家乡口述史”项目;一些中学将书中的章节纳入课外阅读推荐;甚至出现了根据书中内容改编的纪录片提案。

  夜幕降临,三联书店的读书会渐入尾声。一位来自河南的年轻读者分享道:“我从小跟着父母进城,对老家的记忆很模糊。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奶奶总说‘庄稼人离不开土’。那不是守旧,而是一种生命哲学。”他的发言引起了阵阵掌声。

  窗外,长安街的车流织成一条光的河流。书店内,人们还在传递着那本蓝色封面的书,仿佛传递着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心田,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钥匙。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心田》提醒着我们:有些根脉,值得追寻;有些记忆,必须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