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淮集市:便民服务暖人心
在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一场名为“红淮集市”的社区活动正悄然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个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便民服务为核心的集市,不仅搭建了邻里交流的桥梁,更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将政策宣传、就业帮扶、健康关怀等公共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近日,黄桥社区首届红淮集市的热闹场景,正是这一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便民服务大集:从“跑多趟”到“一站式”
走进新杨社区的“居民会客厅”,“一岗通办”专员正高效处理着居民的各类申请。这种将政务服务嵌入集市模式的做法,让居民“少跑腿”成为现实。据统计,仅单场活动就能服务群众超百人次,现场解决急难问题并收集民意建议。在青龙山火车站广场的集市现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将垃圾分类宣传与红淮集市结合,用互动游戏和案例讲解,把环保理念转化为居民可操作的生活习惯。这种“政策宣传+实践体验”的组合拳,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成效。
银发族的幸福舞台:当集市遇见“夕阳红”
杨庄街道3.7万常住人口中,离退休党员占比达63%,如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成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去年冬季启动的“暖心守护夕阳红”系列活动,如今在红淮集市中延续升级。健康义诊台前,医生为老人细致检查血压血糖;爱心理发区,志愿者手中的剪刀翻飞如蝶;急救知识培训现场,银发学员们认真练习心肺复苏手法。这些服务看似平常,却精准击中了老年群体“就医远”“理发难”“急救知识匮乏”的痛点。正如82岁的王奶奶所说:“每月盼着集市开张,就像年轻时赶庙会,既能办事又能唠嗑。”
就业与文化的共生:小集市激活社区经济
红淮集市不仅是服务阵地,更成为微型经济孵化器。黄桥社区集市当天,企业招聘区汇聚了本地焦化厂、铁运处等多家单位,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手工艺品展销区里,居民自制的虎头鞋、竹编筐等传统物件,通过集市渠道走向更广市场。这种“才艺变现”模式,既保留了地方文化记忆,又为家庭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正如街道工作人员所言:“我们搭台,群众唱戏,让集市成为社区经济的毛细血管。”
红色基因的当代诠释:1943名党员的初心考场
作为拥有1943名党员的街道,红淮集市被赋予更深层的政治内涵。离退休党员组成“银发先锋队”,在集市中承担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工作;年轻党员则通过“需求清单”认领,为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运作机制,使集市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在烈山区这个老工业基地,红色传统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在集市中完成有机融合。
从青龙山火车站广场到黄桥社区,红淮集市如蒲公英的种子,在杨庄街道7个社区落地生根。它超越了传统集市的经济功能,演变为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党群联动于一体的社区治理新载体。在这里,理发推子的嗡嗡声与政策宣讲的喇叭声交织,义诊台的消毒水味混着糖炒栗子的甜香——这些生动细节,共同勾勒出老工业城区居民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如一位参与多次集市的志愿者所说:“我们贩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磊 于 2025-06-27 19:19: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