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青年热血献爱心
在淮北市杜集区,一场以热血传递温情的公益活动正悄然掀起青年群体的奉献热潮。近日,共青团杜集区委联合区卫健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分阶段组织了两场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分别于6月14日和6月26日开展,以“挽袖之力”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为保障全市临床用血需求注入青春力量。
以志愿精神点燃热血初心
“每一滴血都是生命的礼物”,这句标语在活动现场格外醒目。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核心,通过动员团员青年和志愿者群体,将无偿献血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结。据组织方介绍,此次活动不仅是为了缓解医疗用血紧张局面,更希望通过青年群体的示范效应,打破公众对献血的认知误区——比如“献血影响健康”这类谣言,用科学事实与亲身实践为爱心“正名”。现场志愿者小李分享道:“第一次献血时我也紧张,但医护人员的专业讲解让我明白,一次200-400毫升的献血量,仅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5%-10%,就像从一杯满水中舀出一勺,身体完全能够自我调节。”
多部门联动构筑爱心防线
这场公益行动的背后,是杜集区多部门协同发力的成果。团区委负责青年动员,区卫健委提供专业医疗支持,青年志愿者协会则承担现场服务与宣传。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确保了从血液采集到知识普及的全流程高效运转。活动现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登记区、体检区、采血区和休息区,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引导。值得一提的是,体检区设置了血红蛋白检测和血压测量,其严格程度堪比“迷你入职体检”,仅6月14日当天就有数十名因暂不符合条件而未能献血的市民,收到了定制化的健康建议。
从“不敢献”到“抢着献”的认知革命
“以前觉得献血针头粗,看着就怕,今天才发现还没打疫苗疼!”一位刚献完血的“95后”女孩笑着说。为了消除此类顾虑,活动特别增设了互动环节:志愿者用模拟血袋演示血液循环原理,将“人体造血工厂”——骨髓的再生能力比作“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生产线”,生动解释献血后2-3周即可完全恢复的科学原理。这种场景化科普效果显著,6月26日的活动中,不少初次参与者从观望者变为实践者,甚至出现“父子同台献血”的温馨画面。数据显示,两次活动累计献血量相当于填满了一个标准浴缸(约300升),按每200毫升可救助1名患者计算,这些血液足以支撑150台手术的用血需求。
青春担当背后的社会涟漪效应
活动的深远意义远超数字本身。许多参与者在社交平台晒出献血证,引发“爱心接龙”;部分企业主动联系主办方,提出要为献血员工增设“公益假”。这种“滚雪球”式的传播,正逐步改变着城市公益生态。区卫健委负责人表示:“青年群体用行动证明,献血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可持续的公民习惯。我们计划将此类活动常态化,下一步会在商圈、高校增设流动献血点。”
当夕阳为献血车镀上金边,最后一位志愿者仍在整理宣传手册。这场跨越半个月的爱心接力,不仅为血库补充了珍贵资源,更在杜集区播下了公益文明的种子。正如一位市民的留言:“原来雷锋离我们这么近——他可能就藏在那个递来糖水的红马甲里,或者那个握紧拳头采血的年轻人身上。”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5-06-27 19:16:4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