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任圩街道以人大代表为纽带,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起“群众—代表—政府”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这条改革路径不仅激活了基层民主的“末梢神经”,更通过信任纽带的编织,将民意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机制创新:搭建代表履职的“四梁八柱”
任圩街道人大工委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线,通过三项核心机制突破传统治理瓶颈:
决策列席常态化:代表全程参与街道重大会议,在老旧小区改造、民生项目立项等关键议题中行使监督权与建议权。
民情收集网格化:代表下沉至社区网格,通过“代表联络站+入户走访”模式,2023年累计收集民意570余条,涉及环境卫生、设施修缮等民生痛点。
矛盾化解联动化:建立“代表+部门”协同机制,针对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联合司法所、派出所进行调处,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这些机制如同“桥梁墩柱”,将代表履职从“会议期间”延伸至“全天候”,从“被动议事”转变为“主动治理”。
二、法治赋能:代表化身基层治理“宣传员”
面对基层法治意识薄弱、诈骗案件多发等难题,任圩街道代表走出办公室,展开精准普法:
反诈宣传“扫楼行动”:代表联合民警组建宣讲团,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守住钱袋子”专项行动,通过案例解析揭露养老诈骗套路。
邪教防控“敲门计划”:制作反邪教漫画手册,代表逐户发放并讲解,2023年累计覆盖居民1.2万人次,有效遏制邪教传播土壤。
法律咨询“移动服务站”:每月15日设为“代表普法日”,在菜市场、广场等人流密集区提供法律咨询,将法条转化为“家长里短”的语言。
这种“法治下沉”策略,让代表成为政策法规的“翻译官”、风险预警的“前哨站”。
三、信任纽带:织密“群众—代表—政府”互动网络
任圩街道通过制度设计,重构三方关系:
民意直通车:代表通过“民情日记”“履职档案”记录群众诉求,2023年推动解决小区路灯更换、垃圾分类点设置等民生问题89件。
决策透明化:在街道预算编制、项目招标等环节引入代表听证,某社区健身器材采购方案经代表论证后节约资金12万元。
监督闭环化:建立“问题清单—整改通报—效果评估”机制,代表对民生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确保“民意不打折”。
这种设计如同“治理齿轮”,代表既是润滑剂又是传动轴,让政策落地更顺畅、民意反馈更有力。
四、数字赋能: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新场景
任圩街道探索“互联网+代表”模式:
线上平台:开发“任圩民声”小程序,代表实时接收群众上报问题,2024年一季度处理率达92%。
云端接待:设立“代表云接访室”,通过视频连线解决外出务工人员诉求,累计处理跨地域社保、土地纠纷等案件34例。
数据画像:运用大数据分析高频诉求,精准识别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停车位规划等共性需求,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前瞻预判”。
数字化手段为代表履职插上翅膀,让“指尖上的民主”惠及更多群体。
五、制度启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任圩经验”
这一实践带来三重启示:
角色重构:代表从“会议投票者”变为“治理参与者”,通过《代表履职清单》明确“到位不越位”边界。
效能叠加:党建引领与代表监督形成“双引擎”,如社区“一岗通办”改革中,代表建议推动服务窗口整合,办事效率提升40%。
生态培育:通过“季度评议会”“履职公示栏”激发代表荣誉感,形成“比学赶超”的治理活力。
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结语
从“列席会议”到“街头普法”,从“民情笔记”到“数据画像”,任圩街道的代表们正以多元角色融入治理肌理。当代表履职不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转化为常态化、专业化的治理行动,基层民主便具备了持久的生命力。这场静悄悄的治理变革证明:只要找准“代表发力”的支点,就能撬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25-05-24 12:39:5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