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淮北市针对电动四轮车的管理举措持续加码,一场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的专项整治行动正在全市铺开。这场行动不仅关乎交通秩序重塑,更直接牵动老年群体等主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从市场监管到路面执法,多部门联动形成的“高压网”背后,是淮北市对交通安全隐患的零容忍态度。
政策组合拳:从源头到路面的全链条管控
淮北市市场监管局近日连续召开专项整治恳谈会与部署会,出台《电动三四轮车销售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以六个月为周期,对销售环节实施“地毯式”排查。重点核查车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违规加装改装,以及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特别强调对“非标车”(即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的清理,这类车辆往往因制动性能差、电池隐患大,成为马路上的“隐形炸弹”。
与此同时,市消防救援局同步起草《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方案》,将充电安全、停放管理纳入监管视野。这种“销售端+使用端”的双轨并进模式,犹如为电动四轮车套上“双重保险绳”,既堵住问题车辆流入市场的漏洞,又防范使用过程中的次生风险。
执法现场:一杯酒引发的四轮车查处
5月10日傍晚,南坪派出所民警在S235省道执勤时,查获一起酒后驾驶电动四轮车的典型案例。违法行为人任某成血液酒精含量虽未达机动车醉驾标准,但仍因“驾驶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被处罚。这一事件暴露出部分使用者对电动四轮车属性的认知模糊——看似低速的代步工具,实则可能因车辆本身缺陷或不当操作酿成大祸。
更值得关注的是,涉事车辆经鉴定属于违规销售的“非目录车型”,即未列入国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车辆。这类车辆无法上牌、投保,一旦发生事故,赔偿纠纷往往陷入僵局。执法人员用“三无产品”比喻其风险性:无合法身份、无安全保障、无责任兜底。
老年用户:严管之下的温情考量
在淮北街头,电动四轮车约60%的使用者为老年人,他们习惯称其为“老年代步车”。这类车辆因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成为买菜接孙的“腿脚替代”,但也因随意变道、闯红灯等行为被贴上“马路霸王”标签。此次整治中,交管部门采取“教育+处罚”的梯度执法:首次违规者需参加3小时交通法规学习,累计3次违规则暂扣车辆。
某社区工作人员透露,部分老年人对政策存在抵触,认为“开了一辈子的车突然不让用”。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街道开展“以旧换新”试点,引导置换合规车型,并给予2000元补贴。这种“疏堵结合”的做法,既守住安全底线,又照顾到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
数据背后的治理逻辑
2025年春运期间,淮北市交通运输局开展的隐患抽查显示,电动四轮车涉及事故占比达12%,较去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这些事故中,70%与车辆机械故障相关,如刹车失灵、电路短路等。市纪委监委派驻组将此类问题纳入重点监督清单,推动建立“问题车辆溯源机制”——每起事故倒查销售商家责任,形成“生产-销售-使用”的闭环追责链条。
有交通专家将当前治理比喻为“给野马套缰绳”:电动四轮车如同闯入机动车道的野马,放任不管会威胁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但简单禁行又可能扼杀民生需求。淮北市的探索价值在于,通过标准制定、市场净化、执法规范的三步走,试图在安全与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
随着专项整治进入深水区,未来可能面临二手车市场流通监管、充电设施配套等新挑战。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关乎城市交通基因的重塑工程,正在淮北掀起一场从观念到行为的深刻变革。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5-16 14:56: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