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优势
资源优势:淮北是世界银行农业综合治理项目区、全国煤炭塌陷区土地复垦示范区、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优质小麦、大豆、黄牛、山羊,均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重点产区。常年粮食产量110万吨,瓜果菜产量80万吨,猪、牛、羊等家畜饲养量250万头(只),鸡、鸭、鸽等家禽饲养量3000万只以上。整个淮海经济区农产品资源丰富,为淮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便利,铁路北连陇海、东接京沪、西通京九;连霍、合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周边有南京、合肥、徐州空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务成本较低,可借助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向外扩张,优先接受辐射。全市现有多个省级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条件得天独厚。
科技优势:拥有近10所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具有较强的人才队伍和一定的科研基础。各类农产品研发机构20个,其中国家级品种区域试验中心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在专用小麦生产、植物组织培养等多个领域居于全省领先水平。
市场优势:2010年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城乡人民食品消费结构进入加速调整和升级阶段,农村居民消费处于成长阶段的快速扩张时期,农产品直接消费减少,加工制品需求加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同时,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园区化优势:全市已建成宝迪、凤凰山、口子、百善等四大特色园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龙头企业队伍迅速壮大,农产品基地稳定且产量增加。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7.69万亩,濉溪县获国家制种大县政策奖励,主要农作物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45个,小麦单产居全省第一,麦种收购价较同类上浮。
(二)问题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与农民联结不紧。
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
规模高效农业发展滞后。
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发展目标
(一)短期目标(1 - 2年)
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新增与农民紧密联结的龙头企业10家。
建设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项目,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10%。
新增规模高效农业示范基地5个,面积达到5000亩。
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新增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3个,提高农产品线上销售比例15%。
打造10个以上“淮优”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中期目标(3 - 5年)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规模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使“淮优”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知名度显著提升。
(三)长期目标(5 - 10年)
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500亿元。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形成具有淮北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带动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淮优”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三、发展策略
(一)强化产业融合
推动“高标准农田 + 特色产业”发展,立足糯玉米、西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种植基础,联合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打造更多高标准特色农业种植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例如扩大孙疃镇马铃薯种植基地规模,提高商品率。
促进“高标准农田 + 智慧农业”创新,继续创新利用“物联网 + 云平台”5G技术,增加高标准农田“智能取电惠农服务终端”数量,降低灌溉成本。引进和完善农业智慧服务平台,实现耕、种、防、收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二)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推动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提升科技支撑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在专用小麦生产、植物组织培养等优势领域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四)完善市场体系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批发市场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保鲜率。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鼓励农民和企业开展网上销售,同时加强与大型超市、连锁企业等的合作,拓宽线下销售渠道。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信誉。
(五)加强品牌建设
加大“淮优”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介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鼓励企业和农民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品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贯彻落实《淮北市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
制定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发展。
(二)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等项目。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通过PPP等模式参与农业项目建设。
(三)人才保障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农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引进高层次农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农业人才来淮北创业和工作。
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四)组织保障
成立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发展规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健全农业发展考核机制,将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地区,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小夏 于 2018-02-06 14:30: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