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隋唐运河·淮北记忆:非遗文化周启幕,文物见证千年漕运传奇

  

  一、盛景重启:非遗与运河文化的时空对话

  2024年春,随着淮北市首届非遗(老字号)产品博览会暨李桥庙会的开幕,隋唐运河古镇再次成为文化焦点。活动以“非遗”为核心,汇聚八省数百家非遗老字号商户,通过传统技艺展示、民俗展演与沉浸式消费体验,构建起“文化展示+流量引流”的创新模式。这一盛景不仅延续了淮北作为大运河文化节点的历史使命,更以动态传承的方式唤醒沉睡的千年漕运记忆。正如2023年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铜船作品的启运仪式所喻示的,非遗文化正通过“流动”的载体,串联起古今文明。

  二、水脉为纲: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坐标与当代价值

  全长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跨越六大省份,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规模与航程在古代世界水利工程中堪称巅峰。它不仅是物资运输的动脉,更催生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与文化交融。如今,淮北作为运河枢纽之一,通过“中国(淮北)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等系列活动,将静态文物与活态传承结合,使运河文化从历史教科书走进当代生活。

  三、非遗活化:从铜船匠心到百戏争鸣的文化密码

  在杭州临平举行的铜船晋京启运仪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以铜雕技艺重现大运河的磅礴气象,这件即将入驻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作品,既是传统技艺的巅峰呈现,也是非遗与当代艺术对话的典范。而淮北连续举办的全省传统戏剧汇演,则通过戏曲、曲艺等“非遗”活态展演,再现漕船往来、商贾云集的运河生活图景。这种“技艺展示+场景还原”的模式,让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与民俗智慧得以生动诠释。

  四、文脉新生:文旅融合下的运河文化传承路径

  淮北通过“非遗进景区”的实践,将隋唐运河古镇打造为文化展示与消费体验的双重空间:游客既可触摸老字号匠人的手工温度,也能在民俗展演中感受运河儿女的生活哲学。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与“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中170件文物的展陈逻辑不谋而合——后者通过船模、船工工具等实物,串联起漕运制度、商贸网络与沿岸风情的完整叙事链。当铜船驶入首都博物馆,当庙会锣鼓响彻运河古镇,历史的回声正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崭新乐章。

  结语:流动的遗产与永恒的记忆

  从千帆竞发的水运长廊到非遗技艺的当代绽放,隋唐运河的漕运史从未真正消逝。淮北以“非遗文化周”为纽带,将文物展览、技艺传承与民俗体验编织成立体的文化网络,既守护了“驶过六省通五水”的运河魂魄,更赋予其“流动的文化史诗”的时代生命力。当铜船锚定于新建的博物馆,当庙会灯火照亮古镇街巷,一段关于文明传承的运河故事,正在淮北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