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淮北市双碳战略进入攻坚阶段

  

  淮北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淮北矿业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市各地、各条战线的308名人大代表(实到人数,符合法定要求)肩负人民重托,精神饱满地步入会场。主席台中央国徽高悬,会场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打造精致淮北而努力奋斗”的标语格外醒目,庄重氛围中透露出对绿色未来的坚定承诺。

  开幕式吹响“双碳”行动号角

  大会执行主席肖超英主持开幕仪式,全体代表齐唱国歌的瞬间,标志着淮北市新一轮“双碳”战略攻坚正式启幕。会议首日即表决通过选举办法,为后续政策制定程序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列为核心议题——这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淮北作为传统能源城市转型的破局关键。

  顶层设计:从“煤城”到“绿城”的系统变革

  淮北市已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重点领域专项工作专班,构建起“1+N”政策体系框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会上透露,未来将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赋能绿色发展,通过系统化、智能化、数字化手段重构能源利用模式。例如,建筑领域将引入“虚拟电厂”技术,把分散的太阳能板、储能设备整合为可调度的电力资源——这相当于为城市安装了一个“绿色能源遥控器”。

  能源转型交出阶段性答卷

  截至2024年底,淮北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00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量的14.45%,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煤消耗约40万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如“绿色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城乡各个角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部分传统电厂已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20%以上,犹如给“黑金巨人”换上了环保心脏。

  代表热议:绿色转型的民生温度

  分组讨论中,多位代表提出“双碳”目标需兼顾发展与民生。有建议指出,光伏扶贫项目可延伸至农村屋顶资源开发,让农户“晒着太阳赚电费”;另有提案强调公共交通电动化替代需配套充电桩“毛细血管网络”。这些声音折射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减碳不是收缩发展,而是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与生活空间。

  未来三年路线图浮出水面

  根据会议披露的规划草案,淮北市将实施“三步走”策略:2025年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相当于给城市装上“碳计量表”;2026年重点领域达峰行动全面铺开,工业部门将开展“碳效对标”竞赛;2027年建成3个零碳示范园区,其经验将如同“绿色种子”向全市播撒。住建领域则计划推广“光储直柔”建筑技术,使新建楼宇如同“会呼吸的生态细胞”。

  全球视野下的淮北方案

  会议特别邀请碳中和领域专家进行国际案例分享。德国鲁尔区转型经验被多次引用——正如鲁尔将煤矿遗址改造为文化公园,淮北也正探索“工业遗产+新能源”的融合路径。有分析指出,若能保持当前14%的年均清洁能源增速,到2030年淮北可再生能源占比有望突破35%,相当于每年为地球减负相当于1.5个西湖面积的碳汇林。

  闭幕式上,市长汪华东强调:“‘双碳’目标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淮北既要算清生态账,也要算好经济账。”随着《淮北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进入最后修订阶段,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正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推动下,书写着新时代的“绿金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