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杀人曲

  近日,一段被称为《杀人曲》的网络音频及其背后光怪陆离的传言,在部分社交平台和短视频角落悄然弥漫,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不安。这场围绕着一段旋律而生的现代都市传说,其真相究竟如何?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

  传言中的《杀人曲》,通常指向一段据称含有特殊低频或心理暗示的音频。流传最广的版本宣称,某些特定人群,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患有潜在心脏疾病的人,在收听此曲后,会感到极度不适,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心悸胸闷等症状,更耸人听闻的说法则直接将其与一些无法解释的自伤或极端事件联系起来。这些描述为这段模糊不清的音频蒙上了一层诡异而危险的面纱,使其在猎奇心理的驱动下被不断转发、讨论,甚至被一些自媒体添油加醋,包装成所谓的“禁曲”。

  为了追溯源头,记者尝试在多个公开音乐平台、主流视频网站以及早期网络论坛进行检索。然而,并未发现任何一首被明确标注为《杀人曲》且具备广泛共识的官方音乐作品。相反,所谓的《杀人曲》更像是一个流动的标签,被随意地贴在风格各异、来源不明的音频片段上。这些音频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旋律可能较为压抑、低沉,或夹杂着一些非常规的、听起来令人不适的噪音元素。有些版本被指是某些极端音乐的分支片段,有些则可能是实验性电子音乐,甚至不排除是人为后期处理、刻意制造“恐怖音效”的产物。

  “这完全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迷因(Meme)和都市传说的结合体。”长期研究网络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学者李华博士(化名)分析道,“‘杀人音乐’的传说并非首次出现。历史上,诸如《黑色星期五》、《忏魂曲》等都曾有过类似传闻,但均被证实为夸大其词或纯属子虚乌有。这类传言之所以能够周期性复活并吸引大量关注,深层原因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几种心理机制: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超自然’力量的好奇,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焦虑。”

  李博士进一步解释,当一个人预先被告知某段音频“极其危险”、“能扰乱心神”时,心理暗示就已经开始起作用。在强烈的心理预期下,听众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轻微不适,如短暂的头晕、因环境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坐久了产生的疲惫感,都归咎于这段音乐。“这是一种典型的‘确认偏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和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原有信念的信息。”

  某三甲医院心理科主任王医生(化名)从医学角度给出了他的看法:“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研究证据表明,单纯通过一段音频的旋律或声波,就能直接导致一个心智正常的健康个体产生不可控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音乐确实能强烈影响人的情绪,悲伤的音乐可能让人落泪,激昂的音乐能让人振奋,但这种影响是建立在个人理解、文化背景和当时心境之上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非一种‘魔法’或‘控制术’。”

  王医生指出,那些据称在收听音频后出现严重生理或心理反应的情况,需要高度警惕其本身是否已存在未被察觉的焦虑症、惊恐障碍或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潜在健康问题。“音频可能只是一个诱因,或者说是一个‘替罪羊’,将原本就存在的健康问题触发或凸显出来。重要的是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而非过度恐惧一段来源不明的音乐。”

  那么,这些传言是如何在当下环境中发酵扩散的呢?记者观察到,部分短视频平台和匿名社交群组是这类传言滋生的温床。在这里,信息的真实性往往让位于其轰动性和娱乐性。一段普通的、略显怪异的背景音乐,配上耸动的文字说明和经过剪辑的、看似“真实”的反应视频,很容易在算法推荐下迅速捕获大量流量。一些用户为了博取关注,会刻意模仿或表演出所谓“听后不适”的状态,进一步模糊了真相的边界。

  “我们在平台上持续监测各类不实信息,对于明确宣扬自残、暴力或经过核实为恶意谣言的內容,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某大型社交平台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但对于‘杀人曲’这类模糊、定义不清且掺杂了大量个人主观感受的传言,处理起来更为复杂。我们一方面会加强对相关话题下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入专业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科普内容,帮助用户理性辨别。”

  这场围绕《杀人曲》的风波,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与挑战。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部分网民在信息过载环境下的焦虑、猎奇以及对心理暗示的易感性。当一段音乐被赋予超越其艺术本身的“超自然”力量时,我们真正需要审视的,或许不是音频本身,而是其背后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以及不够健全的网络信息鉴别机制。

  专家提醒广大网民,面对此类未经证实、渲染恐怖色彩的传言,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不轻信、不盲从、不随意传播。若感到心理不适或情绪持续低落,应及时寻求正规的心理咨询或医疗帮助,而非将原因简单归咎于某个外部事物。净化网络空间,遏制谣言的传播,既需要平台方的技术治理与责任担当,更需要每一位网民提升媒介素养,共同维护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上一篇
美丽坏东西

下一篇
末代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