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冰河追凶

  在北纬52度的冰封之境,凛冽的风如刀片般刮过黑龙江江面,清晨的阳光照在厚达数米的冰层上,反射出刺眼的白光。几名身穿橙色救援服的民警正拖着探测设备,在茫茫冰原上缓慢移动,脚下冰层偶尔传来的断裂声,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冰河追凶”专项行动中一个普通的早晨,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只不过,这次他们要追捕的“凶手”,是冰面下暗流涌动的死亡陷阱,而他们要拯救的,是那些因冒险过江而身陷险境的生命。

  “每年冰封期,都有人铤而走险。”黑龙江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水上巡逻支队副支队长张立国站在江岸边,望着眼前这片看似平静的冰原,眉头紧锁。他参与江上救援已经十八个年头,见证了太多因抄近路、图省事而引发的悲剧。“江中心冰层最薄处可能只有几厘米,下面就是十几米深的江水,水温零下一二度,人掉下去几分钟就会失去意识。”

  今年入冬以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江面冰情比往年更加复杂。看似厚实的冰面下,暗藏着无数冰窟窿、清沟(未结冰区域)和裂缝,形成了天然的“死亡陷阱”。为此,黑龙江省多部门联合启动了“冰河追凶”专项行动,组建了专业的冰上救援队伍,采用“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冰上安全。

  在哈尔滨市松花江段,一架无人机正在江面上空巡航,实时传回冰面影像。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异常。“我们利用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快速发现冰面上的行人、车辆,还能识别出冰层较薄的危险区域。”哈尔滨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王立新介绍,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冰上监管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巡防”的转变。

  除了高科技装备,传统的巡逻值守依然不可或缺。每天清晨五点,天还没亮,佳木斯市同江段的巡逻民警就已经整装出发。他们需要徒步巡查近十公里的江段,用冰镐试探冰层厚度,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最怕遇到‘暖冬’天气,昼夜温差大,冰层结构不稳定,看上去结实,实际上很脆弱。”有着二十多年江上巡逻经验的老民警刘建军说,他曾经亲眼目睹一辆农用三轮车连人带车坠入江中,虽然全力救援,但还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黑河市,边防巡逻艇大队改装了一批气垫船,用于冰上应急救援。“气垫船既能在水上航行,也能在冰面、沼泽地行驶,特别适合冰情复杂的救援环境。”大队长孙志刚表示,他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抵达现场。

  然而,阻止悲剧发生,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在沿江各村镇,民警们深入社区、村屯,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安全讲座、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普及冰上安全知识。“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习惯了冬天从江上走,认为‘冻了一冬天了,肯定结实’,这种侥幸心理最危险。”牡丹江市宁安派出所民警李娜告诉记者,她每周都要到沿江村屯走访,不厌其烦地提醒村民不要冒险过江。

  在抚远市,当地政府还在重点渡口设置了便民服务点,提供免费的摆渡车辆,方便两岸居民安全出行。“以前冬天过江要走一个多小时冰路,现在坐摆渡车十分钟就到了,既安全又暖和。”抚远市浓桥镇居民王大爷高兴地说。

  随着春节临近,走亲访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增多,冰上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已经加强值班备勤,救援队伍24小时待命。“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实现‘零死亡’。”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处处长赵宇表示,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工作做得细、做得实,就能最大程度避免悲剧发生。

  夜幕降临,江岸上的警示灯在黑暗中闪烁,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巡逻车的灯光划过冰面,渐渐远去。在这场与自然力量的较量中,那些守护在冰河之上的人们,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编织着一张生命的安全网。而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都连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与团圆。

  “冰河追凶”,追的不是罪犯,而是潜藏的危险;救的不是物品,而是无价的生命。在这片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是一曲用责任和担当谱写的冬日赞歌。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江水再次奔腾而下时,这些守护者的故事,将如同江中的卵石,沉淀在岁月的河床里,静默,却坚实。

上一篇
失陷猩球

下一篇
八棺索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