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再见,男孩

  昨夜,当影院灯光次第亮起,许多观众并未立刻起身。他们或低头擦拭眼角,或静坐沉思,仿佛仍沉浸在方才那片斑驳的光影与复杂的心绪里。电影《再见,男孩》的全国首映礼现场,一种罕见的静默取代了往常的掌声,这不是失望,而是一种被深深触动的证明。这部由新锐导演陈帆执筒,耗时五年精心打磨的作品,并非一部简单的青春怀旧片,它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时代洪流下个体成长的隐秘伤痛与温柔底色。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即将因资源枯竭而变迁的北方工业小城。主角林晓阳,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就生活在这里。电影的开篇,是漫长夏日特有的燥热与蝉鸣,是锈迹斑斑的工厂烟囱和老旧筒子楼里飘出的饭菜香。晓阳和他的伙伴们,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梭在蛛网般的胡同里,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一场足球赛的胜负就是天大的事,一个女孩的回眸就能点亮整个下午。导演陈帆运用了大量手持摄影和自然光效,赋予画面一种近乎纪录片的质感,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空气里的粉尘,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煤渣与栀子花的气味。

  然而,《再见,男孩》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未沉溺于田园诗般的美化。时代的变迁如同背景中若隐若现的推土机轰鸣声,一步步逼近这个小世界。工厂停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大人们脸上写满了焦虑与迷茫,熟悉的邻里开始为搬迁而争执。影片巧妙地通过晓阳的视角,折射出这场巨变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他的父亲,一位沉默寡言的八级钳工,在失业后尊严尽失;他暗恋的语文老师,不得不为了家庭调往南方城市。这些成年人的困境,像无声的潮水,漫过晓阳看似无忧的青春堤岸,迫使他提前面对生活的粗粝。

  “告别”是电影贯穿始终的主题,但影片呈现的告别是多层次的。最表层的是物理空间的告别:与小城、与老屋、与那条熟悉的河流告别。更深层次的,是与一种生活方式的告别,与父辈既定命运的告别,甚至,是与那个天真、懵懂的自己的告别。影片中段一场关键的戏份,是晓阳和朋友们秘密潜入即将拆除的工厂车间。在庞大、寂静、如同史前巨兽残骸的机器间,手电筒的光柱划破黑暗,他们奔跑、呼喊,进行着一场看似荒诞的“探险”。但这实则是一场庄严的告别仪式,是对一个工业时代无声的祭奠,也是男孩们用自己方式对童年乐园的最后巡礼。这一刻,青春的欢腾与时代的悲凉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演员的表演堪称影片的另一大亮点。饰演林晓阳的新人演员王皓,以一种近乎本色的演出,精准捕捉到了少年在成长岔路口的敏感、倔强与不知所措。他的眼神里有对未知远方的憧憬,也有对眼前消逝一切的不舍与慌乱。与他对戏的资深演员们,如饰演父亲的张国立,饰演母亲的宋佳,也都贡献了克制而富有深度的表演。尤其是张国立,他将一个时代落幕下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深藏于心的爱与被时代抛弃的无力感,无需过多台词,仅凭几个眼神和动作便足以令人动容。

  导演陈帆在映后交流中谈到创作初衷时表示:“我想拍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想探讨‘成长’的本质。所谓成长,或许就是一连串的告别。我们告别地方,告别人,告别曾经的自己。但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告别中获得了什么?《再见,男孩》想说的就是,当我们学会郑重其事地说‘再见’时,我们才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影片的结尾处理得极具诗意:多年后,已成为设计师的晓阳因工作回到已焕然一新的城市旧址,那里高楼林立,早已寻不见当年的痕迹。他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恍惚中似乎又看到了那个骑着单车、穿白衬衫的少年,与自己擦肩而过,奔向远方。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刻意的对白,只是一个平静的对视,却道尽了所有关于时间、记忆与和解的复杂况味。

  《再见,男孩》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类型片的框架。它是一部青春片,却有着社会变迁史的厚重底色;它怀旧,却不止于感伤,而是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代人的青春都镶嵌在特定的历史坐标中,那些个体的迷茫、挣扎与选择,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生动侧写。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一代人青春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每一个曾经是“男孩”或“女孩”的观众内心的一次温柔叩问。它提醒我们,在奔赴未来的路上,别忘了回头对那个曾经的自己,认真地说一声:“再见”。而这声“再见”里,包含了感谢、理解,以及继续前行的勇气。

上一篇
失恋排行榜

下一篇
再见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