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山雾还未散尽,李建国的摩托车灯已经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黔北山区梨树湾村的宁静。这条蜿蜒在峭壁间的村道,他走了三十八年,熟悉每一个弯道,每一处坑洼,也熟悉村里几乎每一户人家的健康状况。药箱在身后颠簸作响,里面装着听诊器、血压计和一些常用药品,这是他最亲密的“战友”。今天,他要去回访住在山腰上的王大爷,那位患有严重慢阻肺的老人。
“李医生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看到李建国进门,王大爷挣扎着想从床上坐起来,脸上泛起了红光。李建国赶紧上前扶住他,熟练地拿出血压计,一边测量,一边询问昨晚的呼吸情况。昏暗的灯光下,他凝神听着老人的肺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这个简单的诊室,是无数偏远山村的生命驿站,而李建国,就是这里唯一的守护者。
1986年,刚从卫校毕业的李建国,怀揣着成为一名大医院医生的梦想。然而,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时,邻村的张婶因急性阑尾炎,因为村里没有医生,来不及送出山救治而去世。乡亲们无助而悲恸的眼神,像一根针,深深扎进了李建国的心里。“咱这山坳坳里,不能没有医生。”老支书的一句话,让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留下。这一留,就是大半辈子。
梨树湾村及周边几个自然村,散落在大山深处,上千名村民的出山之路漫长而艰险。李建国不仅是全科医生,还是公共卫生员、健康宣传员。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那是村民们的“急救热线”。深更半夜,只要电话铃响,他立刻披衣起身,背上药箱就走。风雨无阻,已是常态。
有一年除夕夜,大雪封山,村民赵家媳妇突然腹部剧痛,疑似宫外孕。电话打到李建国那里,他二话没说,拿起手电筒就冲进了风雪中。山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摩托车根本无法通行,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赶到时几乎成了一个雪人。他立即做了初步处理,判断情况危急,必须立刻送县医院。他又和村民们一起,用门板做担架,轮流抬着病人,在齐膝的雪地里艰难跋涉了五六个小时,终于将病人安全送上了在山外公路等候的救护车。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他正拖着几乎冻僵的身体返回村卫生室。赵家媳妇后来痊愈了,她说:“是李医生从阎王爷手里把我抢了回来。”
在李建国的卫生室里,有一个厚厚的、已经泛黄卷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全村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谁家有高血压病人,需要多久测一次血压;谁家的孩子该打疫苗了;哪位老人有老寒腿,天气一变就会疼……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是他三十八年用心积累的“健康地图”。他不仅治病,更防病。每个月,他都会在村头的大槐树下举办健康讲座,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乡亲们如何预防疾病、养成卫生习惯。起初,村民们不理解,觉得他“事儿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因病致贫的家庭少了,大家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了。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医术还不够精,有些病看不了。”李建国常常感叹。为了提升自己,他每年都会自费购买医学书籍,一有空就学习。几年前,在县卫健委的支持下,他参加了线上培训,学会了使用远程会诊系统。现在,遇到疑难杂症,他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请教县市医院的专家,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那台略显陈旧的电脑,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医学世界的大门。
长年的奔波劳累,也在李建国身上留下了痕迹。他的膝盖患有严重的风湿,阴雨天疼痛难忍;他的脸庞被山风刻满了皱纹,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曾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更好的乡镇卫生院甚至县医院,他都拒绝了。他说:“我走了,乡亲们怎么办?他们信任我,我也熟悉他们。这里,就是我的战场。”
如今,最让李建国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医科大学毕业后,受父亲影响,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镇医生。“这把‘听诊器’,总算有人接过去了。”说这话时,李建国的眼里闪着光。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卫生室斑驳的墙壁上,也洒在这对父子医生的身上。门外,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山村一片安宁。这安宁的背后,正是无数像李建国这样的乡村医生,用他们最朴素的情怀和最坚定的守护,编织成的一张牢固的农村健康防护网。他们脚踏泥土,心系乡邻,他们的情,深植于这方山水,无声,却重如千钧。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24 10:07: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