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中国自主研发关键部件助力全球最大

中国自主研发关键部件助力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建设

4月11日晚,一批重达20吨的大科学装置核心部件从合肥港启程,经上海港运往法国马赛,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这一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工程注入关键"生命线"。该部件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标志着中国在聚变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为"人造太阳"构建"血管网络"‌ITER计划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推进,旨在模拟太阳核聚变过程,探索清洁能源商业化路径。等离子体所作为中方核心单位,承担了ITER超导导体、校正场线圈、磁体馈线等关键任务。此次交付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是磁体馈线系统中尺寸最大的部件,也是中方承担的最后一套同类组件。

磁体馈线系统被视为ITER的"血管网络",负责传输能量、冷却介质及控制信号,并在故障时快速泄放磁体储能,确保装置安全。本次交付的部件直接连接校正场线圈,需在零下269摄氏度、强电流及极端电磁环境下稳定运行,精度要求达±2.5毫米,绝缘电阻需超500兆欧,技术难度堪称"穿针引线"。

六年攻坚突破技术壁垒‌据等离子体所高级工程师张清泉介绍,该套内馈线直径16米、高3米,由9套半环结构组成,研发历时近六年。团队创新开发了全包络高精度测量网络、半叠包预浸渍带绝缘工艺等关键技术,其中超导接头盒电阻小于0.5纳欧,性能领先国际同类产品。

"从EAST装置到ITER采购包,我们形成了完整的聚变工程技术体系。"等离子体所副所长陆坤表示,此次交付为ITER磁体安装奠定基础,更为中国自主建设聚变堆积累了核心能力。

国产化率跃升彰显中国实力‌ITER磁体馈线系统是国内承接的最复杂采购包,总重1600吨,包含31套组件。通过自主研发,等离子体所突破68千安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低温绝缘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累计交付超1400吨部件,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31%提升至100%,工程进度与质量在ITER七方中位居前列。

目前,ITER磁体馈线系统采购包整体完成度达85%,中国团队以自主创新持续推动国际聚变能源研究进程,为人类探索"终极能源"贡献东方智慧。

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