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摄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武侠电影《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在部分影迷论坛和视频平台上重新引发关注与讨论。这部由徐克监制、洪金宝执导、李连杰主演的作品,作为“黄飞鸿”系列的重要一章,其独特的时空背景与深刻的文化命题,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依然折射出耐人寻味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满足观众感官刺激的动作大片,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身份、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银幕思辨。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晚清,那个中国与西方世界剧烈碰撞的时代。黄飞鸿这位代表着中国传统武学与儒家道德的经典英雄,连同十三姨、鬼脚七等我们熟悉的角色,一同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西部的华人聚居地。这一空间转换本身即极具象征意义:从岭南的宝芝林到荒蛮的西部小镇,黄飞鸿离开了其权力与威望的中心,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规则迥异的“化外之地”。
故事的核心冲突始于一场意外。黄飞鸿在一次袭击中头部受伤,暂时失去了记忆。这个戏剧性的设定,巧妙地剥离了附着在英雄身上的所有文化印记和社会关系。他不再记得自己是佛山黄飞鸿,不记得一身精湛的武功,甚至不记得与十三姨的情感。这种“失忆”,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当一个个体或一种文化,突然被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强大异质文明中时,其原有的精神内核与自我认同可能遭遇的巨大冲击与暂时性“迷失”。
在失忆期间,黄飞鸿以一个近乎“白板”的状态,体验着西部小镇的生活。他凭借本能的正直和善良,与当地的华人劳工、甚至部分印第安原住民建立了朴素的情谊。与此同时,影片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当时华人社群在西域面临的艰辛:种族歧视、帮派欺凌、生存压力。而更大的威胁,来自于贪婪的白人强盗集团,他们视华工为草芥,企图掠夺财富。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黄飞鸿记忆恢复的过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医术奇迹,而是其文化基因与英雄本能在外界刺激下的逐步苏醒。当同胞遭受欺辱、正义遭到践踏时,深植于他血脉中的侠义精神开始冲破失忆的迷雾。最终,在保卫小镇的关键战役中,那个熟悉的黄飞鸿彻底归来。他不再仅仅依靠拳脚,而是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将中华武术的巧劲与西部的环境(如酒馆、绳索、马匹)相结合,甚至巧妙地运用了当时代表“现代性”的左轮手枪,以“飞针”击发,上演了一场中西合璧、以弱胜强的经典对决。
这一设定,超越了简单的“中国功夫打败洋枪洋炮”的爽片逻辑。它暗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文化态度:面对强大的异质文明和先进的科技,固步自封必然落后挨打,但盲目崇拜与全盘接纳亦非正途。真正的强大,在于保持自身文化精神内核(如侠义、仁爱、智慧)的同时,勇于了解、学习乃至创造性地运用外部世界的新事物。黄飞鸿用东方智慧驾驭西方火器,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的生动体现。
此外,影片对西域场景的刻画,以及黄飞鸿与印第安人的互动,虽然带有当时港片特有的猎奇与夸张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构建一个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多元文化空间。黄飞鸿所对抗的,是具体的、作恶的白人强盗,而非抽象的“西方”;他所帮助和联合的,既有华人同胞,也有被压迫的印第安人。这微妙的处理,使得影片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指向了更具普世价值的正义与和平诉求。
《黄飞鸿之西域雄狮》诞生于1997年,恰逢香港回归之际。彼时的香港社会,同样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这部影片中黄飞鸿在“西域”的迷失、挣扎与重振,无疑也映照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香港人对于自身定位、对于如何处理与内地及世界关系的某种集体潜意识。黄飞鸿最终的胜利,既是对民族气节的张扬,也寄托了对融合与发展、在保持自我中拥抱未来的美好愿景。
时至今日,重温这部影片,我们或许会发现,它所探讨的主题并未过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甚至摩擦愈发频繁。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文化自信,又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文明的精华?《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以其充满娱乐性的武侠外壳,包裹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时代叩问。黄飞鸿在西部小镇的这段传奇,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世界时,那份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走向何方”的永恒思考。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23 10:05: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