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谁动了青春这根弦

  谁动了青春这根弦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在摊开的练习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十七岁的高二学生林薇低头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桌角的倒计时牌显示“距高考还有398天”。她不知道的是,在同一时刻,城市的另一端,心理咨询师赵明的预约本上,青少年客户的名单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

  《谁动了青春这根弦》这个话题,近期在教育界和心理学者中间引发广泛讨论。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当代青少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一本本厚重的习题集、一张张排满的课程表、一次次被压缩的睡眠时间,构成了他们青春的底色。

  “每天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后睡觉,周末被补习班填满。”林薇这样描述她的生活。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知识点截图,却找不到任何一张与朋友的合影。当被问及最近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她沉默了许久,最终摇了摇头。

  这种状态并非个例。根据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白皮书,在接受调查的五千余名中学生中,有高达73.6%的人表示经常感到焦虑,62.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超过八成学生表示“压力主要来自学业”。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压力并非单方面造成。”教育专家孙教授分析道,“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现象,包括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家长对未来的焦虑感、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前移。”

  在重点中学任教二十年的李老师目睹了这种变化:“十年前,学生们还会在课间讨论最新播出的电视剧,现在他们连上厕所都是小跑着去的。”她注意到,近些年学生们的请假条上,“心理不适”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然而,在这根越绷越紧的弦上,也有人试图弹出不同的音符。大学生张浩曾经是“做题机器”,直到高三那年因过度住院两周。那段被迫停下来的日子让他开始反思:“我们是在为未来努力,还是在透支未来?”现在他在大学创办了“青春不加班”社团,倡导合理规划时间、拒绝无效内卷。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改变。市实验中学本学期推出了“无作业周末”,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周末不得布置任何作业。刚开始推行时,不少家长表示担忧,但两个月后的问卷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青春不应该只有一种调性。”心理学家赵明说,“就像一首乐曲需要有快慢节奏的变化,年轻人的成长也需要张弛有度。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到那根弦的最佳张力点——既不能过于松弛,也不能绷得太紧。”

  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林薇和同学们破天荒地提早放学了。夕阳下,她们沿着街道慢慢走着,不知是谁先哼起了歌,渐渐地,零散的歌声汇成了合唱。那一刻,她们脸上浮现出久违的轻松笑容。

  青春这根弦,终究应该弹奏出属于自己的旋律。如何在压力与成长间寻找平衡,如何让年轻的心灵既能追逐梦想又能安享当下,这需要教育者、家长和整个社会共同思考。毕竟,没有谁愿意看到最美的年华,只能在记忆里寻找快乐的痕迹。

上一篇
非诚勿扰

下一篇
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