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肮脏交易

  近日,一起涉及政商勾结、利益输送的“肮脏交易”案件浮出水面,揭开了某地开发区项目审批背后的黑幕。该案牵扯多名公职人员与企业负责人,交易链条环环相扣,时间跨度长达五年,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调查,这一切始于2018年某开发区重点产业园项目的启动。当时,主管项目审批的开发区副主任张某利用职务便利,与多家建筑企业暗中达成协议,通过操纵招标条件、泄露标底信息等方式,帮助特定企业中标。作为回报,企业以“咨询费”“干股分红”等形式向张某及其利益团伙输送利益。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开发区B地块住宅项目。原本公开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备“一级建筑资质”,但在张某的授意下,招标办公室在截止日前突然追加了一条“近三年在本市完成过不少于20万平方米住宅建设”的条款。这一条件恰好为张某早已联系好的宏远建设集团“量身定制”。最终,仅有该企业符合条件,以略高于底价的价格中标。事后,宏远集团通过其下属一家空壳咨询公司,分三次向张某侄子控制的账户转入共计1200万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操作并非个例。在随后几年中,张某等人陆续在市政工程、绿化项目、土地转让等领域如法炮制。他们通常采取三种手段:一是设置排他性招标条件,二是操纵评标专家名单,三是在验收环节放宽标准。一位曾参与投标但多次失败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早就感觉到不对劲,每次都是那几家企业中标,条件再怎么优化都没用。后来才明白,背后早就内定了。”

  案件的突破口来自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详细列举了张某与开发商在私人会所聚餐、洗浴中心消费的照片及银行流水记录。纪检监察部门随即成立专案组,通过大数据比对资金流向、走访相关企业、讯问关键人员,逐步摸清了整个利益网络的运作模式。

  调查显示,除张某外,该案还涉及开发区规划局局长、财政分局副局长等7名公职人员,以及11家企业负责人。他们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模式”:公职人员负责在审批、监管环节“开绿灯”,企业则负责资金输送和利益兑现。为避免直接交易,双方多通过亲属代持股份、虚构商业合同、境外赌场洗码等方式进行利益交割。一名涉案人在谈话中坦言:“大家都觉得方法隐蔽,又是熟人介绍,认为不会出事。”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细节被曝光。专案组在张某家中保险柜内查获大量金条、名牌手表及现金,其家庭成员名下有17处房产,多数登记在远亲或朋友名下。此外,部分资金甚至通过虚拟货币转移至境外账户。一位办案人员表示:“涉案人员具有相当强的反侦查意识,资金流转层级多达五六道,最后往往指向一些空壳公司或境外实体。”

  该案的查处引发了当地政商界的强烈震动。开发区管委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全面排查近五年重大项目审批流程,并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轮岗。多位受访企业家表示,希望此举能真正打破“隐形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肮脏交易”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更严重破坏营商环境,滋生了“拿项目靠关系不是靠实力”的畸形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涉案人员中不乏曾被表彰的“优秀干部”,表面上勤恳敬业,背后却大搞权钱交易,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目前,该案已移送司法机关审理。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罪、滥用职权罪、洗钱罪对张某等人提起公诉,相关企业也被列入失信黑名单,面临高额罚款。与此同时,纪检监察机关正推动开发区建立“阳光审批”电子平台,要求所有招标项目在线公开,评审过程全程留痕,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

  这起案件再次表明,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监督,极易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只有扎紧制度笼子、强化监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肮脏交易”的滋生。社会各界呼吁,应当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彻底铲除腐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