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似乎总是被各种复杂的事物所包围。高科技产品、快节奏的生活、层出不穷的信息爆炸……这一切让“简单”成了一种稀缺品。然而,就在我们匆忙穿行的街角巷尾,仍然有一些人、一些事,固执地守护着一种质朴的价值观——他们把“简单”看作一种力量,一种信念,甚至一种生活的方式。记者近日走进这样一群人中,尝试探寻“简单”背后的深远意义。
位于老城区文昌路的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修理铺,李师傅正在低头修理一只断了跟的女士皮鞋。店门口挂着一块小小的牌子,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修鞋、配钥匙、补包——简单的事,用心做。”今年六十二岁的李师傅,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四十年。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扩大规模或者转型经营,“有些事看起来简单,但你得认真对待,一天一天做下去。”
“现在的人什么东西坏了就想换,觉得修太麻烦。但其实很多小东西稍一整修就能再用好久。”李师傅一边说着,手里的活却丝毫没停。他回忆起自己刚入行的时候,街上修理铺还很多,而现在,整条文昌路只剩下他一家。“年轻人不愿意学,觉得这行当枯燥、不挣钱。可我不觉得,每次客人取回修好的东西,露出满意笑容的时候,我就特别踏实。”
像李师傅这样默默坚守在“简单”岗位上的劳动者并不在少数。从清晨四点开始工作的环卫工人,到深夜还在派件的快递小哥;从手工编织的老匠人,到社区里义务教孩子书法的退休教师——他们所做的或许都不是什么“大事”,却构成了城市温度中最基础的单元。
与此同时,一股“返璞归真”的生活风尚也在部分年轻人中悄然兴起。自己种植蔬菜、学习手工制作、选择二手物品循环使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简单生活”的可持续性与幸福感。社交媒体上,“简单料理”、“极简生活”、“旧物改造”等标签下的内容频频引发关注,不少博主分享道:“复杂带给人的是疲劳,而简单让人感受到的是清晰和自由。”
心理学家指出,追求简单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调节策略。“在信息冗余、选择过载的现代社会,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和决策疲劳。而‘简单’能够帮助我们重建内心的秩序感,回归注意力的本真。”
但“简单”真的那么容易做到吗?事实上,越简单的事,往往越需要专注与耐心。正如一位手工陶艺师所说:“做一个素坯的杯子,看起来最简单,却也最考验功底。它没有色彩和纹样去遮掩瑕疵,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恰到好处。”这种对“简单”的敬畏,恰恰反映了某种专业精神和生活哲学的融合。
而在公益领域,“简单的事”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个免费的社区图书角、一次陪伴孤寡老人的周末访问、一场自发组织的河边清理行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通过最简单的参与方式凝聚善意,传递温暖。不少志愿者表示,“不需要那么多形式主义,简单、直接、有用,就是最好的帮助。”
当然,倡导“简单”并不意味着拒绝进步或复杂性的价值,而是呼吁在必要之处做减法、回归本质。无论是生活模式、工作方式还是价值观念,留出空间、放下冗余,才能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偶尔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是否已经习惯了追逐复杂而忘记了简单的力量?那些最平凡、最不经意的“简单的事”——一句问候、一次倾听、一份坚持——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回应。
夜幕降临,李师傅收拾好工具,准备关店。一位小女孩跑过来递给他一张手绘的感谢卡,上面写着:“谢谢您修好了我的小书包。”他接过卡片,笑了。那一刻,这个简单的画面,仿佛说出了千言万语。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21 12:05:0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000.html
上一篇
笑功震武林
下一篇
行运超人(普通话版)